昨日,国新办举行“高质量完成‘十四五’规划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,国家数据局相关负责人介绍“十四五”时期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成就,并答记者问。
国家发改委党组成员、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发布会上介绍,“十四五”时期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实现长足发展。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在规模、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,截至2025年6月底,5G基站总数达到455万个,千兆宽带用户达2.26亿户,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,有力带动经济社会发展。
今年将推出数据产权等制度
在昨天召开的发布会上,刘烈宏首先介绍了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。
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,除了算力总规模位于全球第二,刘烈宏还通报,激发消费方面,数字基础设施的超前部署和迭代升级,带动网络购物、在线教育、远程医疗、5G+工业互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。农业农村方面,随着5G网络和农村电商的发展,手机成了“新农具”,数据成了“新农资”,直播成了“新农活”,有效带动了农村居民增收致富。区域发展方面,“东数西算”工程深入实施,促进算力科学布局,八大算力枢纽节点5个在西部,有利于发挥西部地区清洁能源优势,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。
此外,经过多年持续攻坚,我国在数字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,展示出我国显著的发展成绩。集成电路加快布局,形成覆盖设计、制造、封装测试、装备材料的完整产业链;国产操作系统加速崛起,鸿蒙系统生态设备总量突破11.9亿台,为手机、汽车、家电等1200多类产品装上“智能中枢”;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实现整体性、系统性跃升,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%。
刘烈宏同时提及,去年我国推出了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21项政策,今年还将推出数据产权等10多项制度。一批围绕数据汇聚共享、开发利用的数据企业正在孕育兴起,标准、规范不断推出,数据交易日趋活跃,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正在加快构建。教育、医疗、社保、养老等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,数字化打破了传统公共服务中“流程壁垒”“数据壁垒”,在一次次在线办事中实现了高效便捷。
去年全国数据企业数量超40万家
我国数据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,市场空间大,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。
刘烈宏透露,2024年,全国数据企业数量超过40万家,数据产业规模达5.86万亿元,较“十三五”末增长117%,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。
据介绍,当前,数据技术正从商业智能(BI)向人工智能(AI)加速演进,以数据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、算法算力和数据高度集成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生态正在形成。数据驱动技术创新、应用创新、产业创新不断深化,数据“采存算管用”全链条焕新迭代,催生出“数据即服务”“知识即服务”“模型即服务”等新模式、新业态。据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研究,2024年,上市数据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较“十三五”末增长79%,年均增速是15.7%,产业链创新活力持续增强。
“各地抢抓机遇、加快布局,资源集聚、技术创新、应用牵引、安全支撑的产业特征初步显现。”刘烈宏表示,从区域来看,长三角形成了多层次、全链条的数据产业生态,资源共享、创新联动的集聚效应尤为突出,2024年,长三角数据产业规模占全国的22.6%,集聚数据企业超过了10万家,是我国数据产业的重要增长极。从城市来看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杭州等城市,资源要素富集、技术创新活跃、应用场景丰富,吸引大量头部企业和创新主体,产业生态化集聚趋势较为明显。
刘烈宏透露,今年计划部署一批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试点,以此为抓手不断优化产业布局,加快形成产业生态和规模优势。
我国人工智能应用规模快速增长
高质量、大规模数据是推动“人工智能+”深度落地的核心支撑。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,国家层面在围绕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提质扩量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?
刘烈宏表示,截至今年6月底,我国Token(即令牌,是指在信息技术领域用于身份验证、安全访问控制或数据完整性保护的数字标识符)日均消耗量已经突破30万亿,与2024年初的1千亿相比,1年半时间增长了300多倍。这反映了我国人工智能应用规模的快速增长。
刘烈宏介绍了一组数据,截至今年6月底,我国已经建设高质量数据集超过3.5万个,总体量超过了400PB(1PB可存储约5亿张2MB大小的高清照片,400PB的总量相当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总量的140倍左右)。高质量数据集发展需要数据标注产业的支撑,已布局成都、沈阳、合肥等7个数据标注基地,助力高质量数据集的建设。
此外,国内多数模型训练使用的中文数据占比已经超过了60%,有的模型已达到80%。中文高质量数据的开发和供给能力持续增强,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模型性能的快速提升。
下一步,将通过体系化布局持续推进高质量数据集建设,加快打造具身智能、低空经济、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数据高地。也将推动全社会强化数据要素价值认同,加快推进数据要素价值共创,培育“为优质数据买单”的市场共识。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 熊颖琪
统筹/刘晓雪
信通配资-信通配资官网-正规股票配资官网-天天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